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人。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发布的《2014年首都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报告》也显示,电脑、手机、平板和电子书阅读器已逐渐成为首都青少年的主流阅读方式,以52%的总体比例超过了纸质阅读。这些大趋势也推动着各级各类图书馆在资源采购策略上的调整。
前不久在中发协图书馆馆配工作委员会举办的首届数字资源建设研讨峰会和北京人天书店集团举办的首届馆配电子书发展高层论坛上,来自高校图书馆、出版社以及馆配商的代表们专门探讨了馆配产业的未来走向。
数字资源馆配将成新常态
“目前纸质图书采购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平均复本量开始下降,一些大馆复本量约为1.7册,高校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借阅率每年以7%到8%的速度递减。同时,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逐年上升,高校图书馆尤其明显。”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张雅山如是说。
对张雅山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春鸿用数据表示了支持,数据显示:2006~2013年,高校图书馆馆均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从288万元下降为243万元,而电子资源购置费则从78万元增加到188万元。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文献资源购置经费3.8亿元,其中纸质资源1.81亿元、占47%;电子资源1.99亿元,占53%。
“这种趋势现在越来越明显。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数量以及在每年购书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了纸本资源。”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刘兹恒表示,图书馆的信息建设重点或者很大一部分正在逐渐由传统的纸质资源向数字资源转变。
北京台湖出版物会展贸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发协图书馆馆配工作副主任兼秘书长张文广也谈道,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和不少公共图书馆对国内最新的高品质电子书数据库的需求一直都是刚性的。
“电子书借阅服务日益成为图书馆提供的一种重要服务。”人天书店集团董事长邹进认为,对图书馆配来说,电子书是继数据库、电子期刊之后数字出版的第三次浪潮。
有关数据显示,95%的美国大学图书馆、76%的美国公共图书馆都在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对此,大家认为,对图书馆来说,电子书省经费、省场地、便于管理;对读者来说,电子书便携,不受复本限制,便于检索,对于高校读者查阅资料更加便利。
建立纸电融合新模式
“国内电子图书产业链结构还不太清晰,市场分工不明确,因此还未形成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的电子图书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刘春鸿认为,有必要深入探讨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以数字版权保护为核心的技术来规范产业链各环节,使出版社能够放心地出版电子图书,从而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对此,浙江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金更达认为,传统出版物中具有完整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图书占比较小。互联网驱动下,产业链正在逐步缩短,出版单位获取数字版权的优势减弱,尤其是市场类图书,图书馆将面临采购不到电子书的情况。金更达表示,出版产业要提升产品质量,多生产精品力作;图书馆行业要提升馆藏建设质量,采购有价值的产品。
数字出版的发展不是让我们选择一个放弃另一个,而是让纸质书与电子书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更好的体验。“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互动可以让消费者更多地看到两种产品的内容,这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满足。”张文广表示,一旦形成了有效的版权控制机制和合理的定价机制,相信纸质书与电子书势必互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在两者互动上,电子书促进纸质书销售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同时出版社将会有极大的动力向市场输送优质内容的电子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认为,出版社要加大对电子书或者是数字产品的关注和投入。他说,在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开始加速融合的今天,出版社要把纸质书和电子书进行一体化考虑。
加速自身转型赢得先机
“产业发展需要产业链融合的平台。”在金更达看来,出版商、馆配商要建立一个“活”的平台,便于双方直接交互。他认为,只有交互,才能构筑信息桥梁;只有交互,才能做好产品营销;只有交互,才能更好地了解产品、了解需求,从而提升出版商与图书馆的增值效应。
据了解,目前涉足电子书馆配市场的公司,没有一家能满足图书馆对于较高层次电子书的需求。随着市场的变化,一些大的发行机构和馆配商开始了电子书领域的尝试,在新时期寻找转型发展。
张文广说,北京台湖出版物会展贸易中心作为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出版物集散平台,始终致力于为图书馆输送高品质的出版物,目前已拥有全国近500家高校图书馆和大型图书馆的销售渠道。“在台湖2013年年初制定的发展规划中确定,将在未来3~5年建设一个全国最权威的、规模最大的,集全国高校图书馆、出版社、数据库运营商、数字出版商、图书零售商、图书馆配批发商、行业教育机构等多方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张文广表示,这一平台将为供需各方提供品牌推广、产品营销、店铺搭建、人员培训、网络会展等服务,未来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网络销售平台。届时,台湖的实体纸质书集散平台将与网上平台交易相呼应,通过平台来实现馆配产业链及产业周边信息交流与互动,为全国高校图书馆、大型公共图书馆等所有类型的客户提供数字出版物、纸质出版物、信息产品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弥补国内长期缺少一个专业馆配服务云平台的空白。”
“对馆配来说,电子图书既是一个新业务,更是一个新使命。”说起集团已经上线的“畅想之星馆配中文电子书平台”,邹进表示,畅想之星电子书是一个集版权管理,新书发布、销售,电子书采购和借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它既是一项技术,又是一个模式,对出版社和馆配商来说,它是销售模式;而对图书馆来说,它是新的服务模式。
谢寿光认为,未来一个多层次、多类型、有特色的图书馆体系将会形成,图书馆将会成为中国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