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公映,随即新华先锋出版公司宣布小说与电影同步上市。书籍与影视作品捆绑推出,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做法。《北京遇上西雅图》、《西游降魔篇》都是这么“同步”的。先有影视再出书的模式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这样的书是否失去了独立的价值?
出书能提高宣传档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剧告诉媒体,以往普遍的操作模式,都是用成熟有热度的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但原著的光环一来会让编剧产生巨大的束缚,二来新融入的创意不见得让观众买账,“不忠实原著”的说法屡见不鲜。所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直接自己出创意出剧本,就避免了观众先入为主的观念。
但这样费劲创作的一个剧本,拍完电影电视剧就结束了,似乎很可惜,但如果出书,其利用价值就变得很大。首先,不浪费资源,剧本也那么多字,不如顺手改改,还能当本小说看,也延长了影视作品的寿命。而且跟拍影视来比,出书的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何况卖得好的话还能再赚点钱。第二,最重要的是出书一下使影视宣传上了一个档次,比开一个发布会有内涵多了,这样的一本书,往往有剧照,有影视里删掉的情节,不但对于剧组是个纪念,对于粉丝也能更过瘾。
虽然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出书更像是影视作品的花絮,但有些影视公司还是会花很多心思,诸如2011年的《白蛇传说》,电影不怎么样,但出书很用心,目录设置中十六章章名连起来恰是一首宋词,其精装画册版还曝光了大量《白蛇传说》的电影剧照,印制成本可谓相当高。
将观众转化为读者
现在的图书市场谈不上景气,虽然各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出书,但好看的书少,即使好看也经常因为缺乏宣传,缺乏卖点而不被关注。但如果跟影视结合,借着名气就好卖得多,跟名人出书一个道理,所以不仅很多影视公司自己想出书,出版公司也愿意配合同期上市,甚至跟在热剧后出书。
宫斗剧《山河恋·美人无泪》热播,魅丽文化出版公司就引进了实体版权,将剧本变成了60万字的小说,这也是编剧沈芷凝第一次把剧本落成实体书。签售会现场,剧组主创人员于正和袁珊珊都到场助阵,引来了很多粉丝买书。魅丽公司对销量十分看好,首印了10万册。《美人无泪》讲述了孝庄文皇后的一生,公司宣称的卖点,便是书中全方位收录了电视剧中被大量删减的情节,但故事发展脉络与剧情基本一致。
《天机·富春山居图》的出版公司新华先锋比较早开始尝试影视与图书的合作出版,2006年在《007:皇家赌场》热播之后,便从英国引进了伊恩·弗莱明的原著小说在国内出版。但真正让原创与影视作品同步是2008年的《铁梨花》。新华先锋认为,影视作品和图书相比,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因此,一部热播的影视作品对于图书销量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使很多观众转化为图书的读者,其实是为图书做了很好的推广作用,也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
捆绑出书是良性互动?
《致青春》最近重回图书热销排行榜,在电影热映之后出了一本“豪华珍藏版”。书籍与影视作品捆绑出书,究竟是不是一种良性的互动?
书评人解玺璋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偶尔能带动书籍销量,但这种互动不是特别直接。毕竟是有市场的小说,才会有人改编,借助的还是小说的力量,小说第二次销售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像原著小说借助电影再次火热毕竟是少数,而且不少人是带着看看电影拍得怎么不好的心情去读书的,对电影也是一种讽刺。
如果是与影视作品同步上市的小说出书,那更是一种宣传品。而且通常这类与电影捆绑策划的书籍,写得不特别像样,只能作为电影的附属品存在。也就是说,这类同步小说,从影视宣传的角度有意义,从文学的角度,从一个独立书籍作品的角度,没意义。
影评人康白对于几年前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我是特种兵》一直耿耿于怀,同名电视剧的热播让她想读一读原著。买到手才发现这本小说只是《我是特种兵》的剧本,全是对话和动作,根本就不能称其为是一个小说。经查阅资料,康白才知道原著其实是另一本不同名字的小说,剧组和出版社就是为了宣传,才打着原著的幌子卖这本书。康白认为,“一部好的小说没必要非拿电视剧做幌子来忽悠读者!”(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