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0日
10:42:00 陈香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一份来自图书馆界的数据显示,2006~2013年,高校图书馆馆均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由288万元下降至243万元;与之同时,高校图书馆馆均电子资源购置费不断攀升。2006年,这个平均数是78万,而2013年,是188万。以北京地区高校文献资源购置为例,2013年,北京58所高校文献资源购置经费3.8亿,其中纸质资源1.81亿,仅占47%;电子资源1.99个亿,占53%。
馆配业已经来到了重大变革的关口。自1998年创立人天书店,并一手把它做到中国馆配商第一的位置,人天书店董事长邹进向以敏锐把握馆配界风向著称。在他的感受中,继以清华同方、万方数据为代表的电子期刊潮后,另一股变革的潜流正在馆配界涌动,一个新的馆配时代或许正在开启。
由此,在4月的中国首届馆配电子书发展论坛上,人天“畅想之星馆配中文电子书平台”正式发布,并迅速吸引了155家出版社、48家出版公司签订入网协议,更有500家高校图书馆安装了畅想之星试用版。人天的承诺是,这个数字会迅速增长到1000家以上。
从去年开始,人天书店决意扛起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的大旗。经一年多的埋头建设,集版权管理,新书发布、销售,电子书采购和借阅服务为一体,全国性的馆配电子书交易平台——畅想之星已然现身。该平台上,电子书定价、上下架、并发数控制均由出版社完成,平台上所有销售数据全部公开、透明、真实,可实时查询。藉由这一B2B电子商务平台为突破,人天希望,在3~5年内建设成为国内数字文献资源主要的馆配商和中盘商,为高校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中国首个文献馆藏类数字资源平台已成形,中国的OverDrive已呼之欲出——海外第三方电子书平台OverDrive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商,被誉为图书馆界的亚马逊。然而,不能不看到的是,曾有公司涉足过电子书馆配领域,结局并不理想。版权问题、品种问题,定价模式、利益分配模式,行业整体对电子书收益的认可与否,都会成为悬在电子书馆配平台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脱胎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书名的“畅想之星”能否照耀馆配电子书业的前程?能否托举人天书店的图书馆界亚马逊梦想?“互联网+”馆配真的到“风口”了吗?
电子书市场瓶颈
在邹进的观察中,“移动终端已在高校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阅读电子书籍”。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对纸本书籍的利用率并不高,借阅率逐年下降。就目前来看,好一点的图书馆纸书借阅率维持在60%,有40%的书从来没有被借阅过。很多高校电子书采购的经费已经超过纸本图书,占到总经费的一半以上。很多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已经饱和,图书馆采购副本正在逐日减少。面对这一严峻事实,出版社也未能置身事外。
事实上,电子书借阅服务日益成为图书馆的重要服务之一。调查显示,95%的美国大学图书馆提供电子书服务,76.3%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电子书服务。
尤其是,在馆配界,图书馆与出版社的沟通似乎一直处于断档中。“我们并不知道出版社在做什么,我们一直认为出版社对电子书的重视不够。其实图书馆非常需要正规的电子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春鸿说。电子书既有面对图书馆的模式,也有面对个人的模式。对于图书馆来说,两者模式都能接受。馆配电子书业的关键还是在内容、版权、定价等问题的解决;当然,技术也是支撑定价、版权、模式的重要方面。“但在我们看来,那是供应商需要解决的问题。”
“隔膜”同样也是出版社的苦恼。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金更达的感受中,3153家高校图书馆,出版社并不清楚每家图书馆的馆藏取向、馆藏分类、馆藏计划,包括采购原则;不清楚图书馆采购了哪些图书,更勿论知晓图书馆报订的图书是否都已满足,馆配商报采的图书是否是图书馆报订的全部。由此,馆配产业亟需产业链融合的平台,实现纸电采配供的一体化。
“建立信息生态圈,对出版社而言,可快速发布产品,了解图书馆需求,直达图书馆营销,节省投入;对图书馆而言,获取的产品信息可更丰富,获取产品更及时,可提升馆藏质量,节省投入。”金更达说。
由于不“联”不“通”,图书馆采购成本、出版社出版成本高企。譬如,985和211高校都采购的图书产品,本科院校原则上均可采购,省去采购选择奔波之烦难;如果排名前30位的高职高专都采购的产品,高职高专院校原则上也均可采购。
由此,如果一个产品被985、211高校所采购,这说明这个产品的质量不错;出版商或馆配商可以向同类高校推荐补采,由此可消化库存优质图书;如果一个产品被大多数图书馆采购,但同类产品并不多(即同质化程度不高),或同一方向产品不同(即系列性程度不高),出版商可将其作为选题开发的方向。
事实上,不仅在馆配业界,要开启整体出版市场的电子书市场,几大瓶颈横亘眼前。
其一,多平台问题。现在看来,已然建成的电子书平台,多以企业平台为主,而就整体市场的启动而言,电子书公共销售平台为亟需。“没有解决信息流、实物流和商务流一体化;没有形成一个平台、一套标准、一套交换协议、一套智能应用工具”,这是金更达眼中破解电子书平台问题的关键。
其二,版权问题。在传统出版物中,具有完整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图书占比较小(平均仅20%),出版机构在数字出版方面的投入仍有待加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互联网驱动下,出版产业链正在逐步缩短,出版单位获取数字版权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原有的价值传导被打破,利益驱使下游内容运营商直连上游作者资源,绕开了出版社。”显然,这对帮助作者打磨内容的出版社不公平,也会存在监管缺失等问题。
由此,他的提醒是,传统出版单位一定要关注内容相关权益的价值。“没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无法开展电子图书业务;没有转授权,无法通过运营商分销电子图书。”
其三,阅读体验问题。移动互联已成为电子书阅读的行业趋势,那么,出版社或供应商所提供的电子书格式是否适应了随时随地的多屏阅读?用户阅读是否可突破校园场域的限制?
回到馆配电子书业来,行业的升级变革,肯定不仅仅是出版商提供内容,也不仅仅是馆配商销售内容,关键在于一个“活”的平台的建立,让出版商与图书馆“交互”,构筑信息桥梁,才能做好产品营销;以增值服务,提升平台竞争力,以增值服务提升产业链各方参与度。
图书馆界亚马逊
显然,电子图书的即时发行需要打通电子图书产业链出版、版权保护、发布发行、网络销售、电子图书信息服务等各环节,实现快速、顺畅的电子图书即时发行流程。而人天畅想之星平台的发布,正是对图书馆界、出版界需求的及时回应。在人天的规划中,“畅想”,将是全国性、全开放的电子书馆配市场的B2B电子商务平台,是集版权管理,新书发布、销售,电子书采购和借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以期为图书馆的读者提供海量的电子书资源。同时,“畅想”完全透明公开,所有点击阅读量、下载数据量全部对图书馆和出版社公开,交易流程透明,图书馆和出版社都可实时查询交易数据。
当下,诸多电子书提供商提供的电子书大多是流行类、快餐类读物,而畅想之星平台专为图书馆需求适配,约80%的品种为学术图书、专业图书;在大家普遍关心的版权问题上,邹进承诺,畅想之星平台所售电子图书全部得到出版社的授权认可。
在畅想之星平台上,电子书的购买方式灵活。图书馆可以批量购买,或者按需要单本购买;且一次购买,可终生保留。畅想之星平台不仅有PC客户端,还支持主流移动客户端,读者选书和阅读都非常方便。畅想之星还对用户提供前40页免费试读,用户觉得好可以通过客户端反馈给管理员,提醒其购买。
根据读书报的了解,外文电子书库的购买方式更为多样,如,按电子书集成库模式销售,包括单学科电子图书集成库、多学科电子图书集成库,或出版商汇集的电子图书集成库等三种模式;按本购买;逐年订购;一次性购买;基于用户数量的定价,即根据机构的潜在用户数量和并发用户数来确定定价;还有基础费+电子访问费定价模式,内容费+电子访问费+可能发生的印本订购费定价模式等。当然,上述种种定价模式需等国内电子书市场蓬勃发展后,才方便使用。
对于业界最为关注的电子书定价问题,邹进的承诺是,“之前很多电子书平台提供商对电子书打包销售,单本书价格很低,在2元左右,这体现不了图书的价值,也侵害了出版社的利益。所以我们让出版社自由定价,让图书价值得以体现。目前畅想之星平台电子书平均定价为16元左右。虽然我们的建议是电子书定价低于纸本书定价,但如新书上市,持平或者高于其纸书定价其实都是可以接受的”。
事实上,图书馆的电子书采购经历了几个阶段,在非常缺经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便宜就买的情况;特殊阶段,比如本科教学评估时期,纸质书不够的时候,会用电子书来充数。但稳定发展时期,“我们考量电子书的因素会更全面,科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有效支撑学校的教学科研”。刘春鸿说。
对于图书馆较为关注的品种问题,目前畅想之星平台上,电子书的种类不超过10万种。对此,邹进表示:“我们需要时间对电子书源文件做深加工处理。而且从准备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畅想之星平台资源数量就已接近10万种。有的公司做了十几年,电子书种类才不过60万种。”作为电子书平台,在未来,畅想之星将逐步开放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入驻。